中醫三年師承是指通過跟隨中醫師學習,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后,按照規定流程申請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并較終獲得中醫執業醫師資格的一種途徑。這一模式適合那些希望通過短期集中學習獲取資格證書的學員。
盤錦2025年中醫師承報考流程介紹
簽訂師承協議并公證
需與指導老師簽訂《傳統醫學師承關系合同書》,并在當地公證處公證。
需準備身份證、學歷證明、指導老師的執業醫師資格證等材料。
跟師學習
三年師承需完成至少1500學時(每周至少3個半天)的學習,并記錄臨床實踐。
五年師承需至少獲得兩名中醫執業醫師推薦(不含指導老師)。
考核申請
三年師承需參加省級衛生管理部門組織的實踐技能考試和綜合筆試。
五年師承采用評議方式考核,需現場陳述與答辯。
證書獲取
通過考核后,三年師承者可獲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后續可報考助理醫師。
五年師承通過考核后獲得《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書》,可在特定區域行醫。
中醫基礎理論核心典籍指南
現代中醫教育體系中,三套教材構成理論筑基的 "黃金三角":《中醫基礎理論》全國規劃教材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通過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等板塊的系統論述,配合大量臨床案例分析,建立完整的中醫思維框架,特別適合院校系統教學使用。王新華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堪稱理論深造的利器。其于傳統理論之上拓展現代研究成果,對精氣學說、病因病機等專題深入闡釋,是碩博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參考書籍。上海科技出版社推出的精編教材系列,以精煉語言提煉學科精髓,將五版、六版教材精華與執業醫師考試要點熔于一爐,堪稱備考與復習的選工具書。
《黃帝內經》乃中醫理論的源頭所在,猶如活水般滋養著中醫發展。其中《素問》與《靈樞》這兩大板塊,構建起中醫理論的基本范式。其中 "藏象學說" 揭示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病機十九條" 奠定疾病認知基礎。初學者不妨先以徐文兵《黃帝內經家常話》這類現代注解本入門,待基本理論框架構建起來后,再去研讀原文,不失為良策。《難經》八十一難堪稱中醫理論精煉本,對脈診要訣、經絡循行、三焦本質等核心問題作出精辟論述,其中 "命門學說" 對后世溫補學派影響深遠。宋本《傷寒論》雖屬臨床經典,但其六經辨證體系實質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完美銜接,書中 "太陽病脈證并治" 等篇章對理解中醫病因學說具有特殊價值。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以 "氣機升降" 為理論內核,將五運六氣學說轉化為動態模型,為理解臟腑功能互動提供獨特視角。李梴《醫學入門》的 "臟腑圖形說" 創新性地將抽象理論可視化,其繪制的經絡流注圖至今仍是教學經典素材。周學海《讀醫隨筆》以札記形式探討理論難點,其中 "氣血形質說" 對物質與功能的辯證論述頗具哲學深度。這些著作雖非教材,卻是突破理論瓶頸的重要階梯。
初級階段建議采用 "規劃教材 + 精編教材" 的組合,配合《醫學三字經》口訣記憶。掌握藏象學說后可研讀《難經》精選章節,同步進行舌診、脈診實操訓練。進階階段選擇高級叢書拓展理論深度,配合《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建立動態思維。需特別注意:直接研讀《黃帝內經》原文宜待完成基礎理論學習后,避免因文字障礙導致認知偏差。臨床經典的學習當以《傷寒論》辨證體系為橋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轉化。